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两大中心建设应走中国特色之路
两大中心建设应走中国特色之路
http://www.pudongoffice.com 浦东写字楼网-浦东办公楼网   来源:上海浦东   2009-8-14 5:43:40
 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这是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描绘的美好蓝图。这也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两大中心战略”,无疑是上海的机遇,也是浦东的机遇。
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陆红军教授。
      记者: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推出这个意见,您认为有怎样的意义?
      陆红军:这个意见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一个高招,是保增长、促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也标志着上海两大中心建设,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正式进入起点更高、目标更清、步子更实的新阶段。
       意见本身有两大亮点。第一是时间表非常明确,即2020年。这应该是全球走出金融危机并且经济恢复以后,前后各五年加起来差不多十年时间,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中国实力新增长期相吻合。中国在此背景下提出这个战略目标,及时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时间点推出该意见,具有前瞻性,尤其能提振金融信心,这不仅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成长性,对世界经济也有深远影响。
第二是目标非常明确。两个中心前面的定语使上海的定位与目标非常清晰。两个中心之间的关系非常平衡,形成密切相关的整体。
作为国家战略,这次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下达,这就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已经从一个国家战略、大的宏观谋略进入到操作平台,所有相关系统的操作运作已经开始上了一个跑道。
 
       记者: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很多,为什么选择上海?
      陆红军: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将上海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在15年前就已写入党的代表大会公报中。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初步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也最有条件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的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其中,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与OTC衍生品、黄金、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也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意见的推出,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正式进入起点更高、目标更清、步子更实的新阶段。
 
      记者:意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进行了具体描述,即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以及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人尽其才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对于硬件环境基本齐备、软件环境尚有欠缺的上海来说,究竟该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从国内金融中心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提升?
      陆红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任务可能比想像的更为繁重。在服务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区域合作竞争以及提升全球吸引力和实力上,上海有必要处理好“四大关系”和“七个抓手”,建设一个有特点、有重点的国际金融中心。
“四大关系”包括要素市场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国家战略与地方战略的关系、全球性金融中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关系、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关系等。“七个抓手”包括:建立与完善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一行三会”与上海市政府组成的“6+1”机制;相关投融资工具、支付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等世博金融计划的实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标志性、功能性、系统性三位一体的上海金融城,即以浦东为金融要素市场和大型机构集聚地、外滩为资金资产管理、零售银行和各种金融服务的集聚地;构建涉及金融稳定与安全的系统工程;推进人民币新产品研发与交易中心建设;改革和完善上海金融人才开发体系等。
      必须指出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不能简单地套用甚至复制纽约、伦敦这两个正在转型和调整的国际金融中心模式。中国式的金融中心,既不是闭门自大的本土中心,也不是华尔街式的失衡中心,而是具有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人民币的清算、支付及其新产品研发交易中心,与航运中心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金融创新和严格监管的平衡发展,金融人才和法制环境的全面发展,将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四大特色。
 
       记者:创新是一切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在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应怎样得到具体体现?
       陆红军:就金融创新来说,上海是国务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意见中明确了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具体创新的任务为:创造条件适时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人民币支付清算和市场交易方面的作用;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的转板机制;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稳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研究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积极发展再保险市场;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以及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
 
      记者:去年底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经说,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过程,让我们有机会全视野地观察并参与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这里充满着机会,充满着博弈也充满着责任。请您结合这次国务院的意见,做进一步阐述。
陆红军: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危机中的恢复首先应该是金融市场的恢复。在以前的很多竞争对手现在需要调整时,中国整体经济层面比较健康、金融体系监管比较良好,
      全球金融失衡给上海提供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新契机。在全球经济寻求复苏、全球金融调整秩序的背景下,重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框架与格局,凸显了我国在全球危机中多维发展的软实力。我们应在汲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顺势建立中国式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推进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危机无论对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均是重新洗牌,中国应利用国际国内区域之间的差异,构建新的行业发展布局,占领新的市场份额。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快速推进宏观经济的运行,这就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好机遇。
       上海首先要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当前金融危机中的金融秩序还没有建立和规范,上海除了要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之外,还要加强对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研究,尤其是对金融危机发展问题的研究。
      其次,很多先行、先试的创新都需要中央层面支持,要加强中央各部委与上海市政府间的沟通。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相关法律体系的配套。从法律来讲,金融类的试点是流动性的试点,是通过对产品的契约和合同来体现的。可喜的是《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已经提交给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法律纠纷方面的制度建设。
另外,还需要培养既懂金融又懂法律的综合型人才。要吸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加强对中国金融从业人员、金融中介人员和金融相关人员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建立流动、投资、金融以及金融行业的信用,信贷市场、金融衍生品才可以良性发展。
 
      记者:上海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还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两个中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陆红军:提到金融中心,很多人可能只是想到虚拟经济,想到股票债券。金融中心需要实业支撑,本身必须具备工商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以及信息媒介中心。只有整个实体经济发达才有融资投资的需求。金融与实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过了一定的度,它就不是金融中心,就变成了一个灰色的不冷静的区域。
      金融中心的前景呈现实体化回归的趋势,这是回到正常机制上来了。从全球化意义讲,我觉得国务院决定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意见实际上走到了前面,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在两个中心之间有一个平衡,这点是非常及时的。
      经济、贸易、金融与国际航运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像伦敦、纽约这些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最初都是发端于港口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重要条件,通过国际贸易、远洋运输的发展和繁荣一步步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是一条重要路径。
 
       记者:业界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还嫌薄弱,上海带动长三角航运的辐射力还嫌不足,这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肋”,请您谈谈这样的状况如何才能改变?
      陆红军: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产业,是形成高水平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
      国际金融中心不是孤立形成的,需要有商业中心、航运物流中心作为主撑。
      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时,不能忽略同步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尤其应注重这两个中心之间新的结合点。
     2008年上半年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洋山深水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9万标箱,比2007年同期增长30%,船时量、桥吊单机效率和单航次靠泊作业量三项世界纪录,但是港口货物吞吐量并非衡量航运中心的唯一标准。上海发展航运中心应重点突破航运金融衍生产品服务,如航运业的融资、保险、海事仲裁、税收等,在上海,船舶公司要贷款买条船在当下还是非常困难的。上海作为航运中心的软环境建设还略显薄弱。
       上海在带动长三角航运的辐射力还不足,在经济的紧密程度、配套服务链接的契合度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当然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伴随着相关的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离岸金融的展开,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式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这种辐射力和影响力都会增强。
      当然这是个系列配套、虚实结合、健康发展的长期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记者;意见的推出,是上海的机遇,也是浦东的机遇。请您谈谈浦东在“两个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
      陆红军:意见的推出,是上海的机遇,更是浦东的机遇。从浦东新区最初的设计和到现在的发展来讲,其作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仲裁院、黄金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设立在浦东,就可以看出其自身在金融中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中,考虑将陆家嘴作为金融功能区域布局的首要重点;张江高新科技园区,作为以后金融信息产业园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都是非常有利于浦东的机遇。
      在航运中心的发展过程中,浦东可以利用自身众多金融机构总部、分部聚集的优势为物流金融、保险、离岸金融等构件好航运中心的软环境。
       浦东新区建设金融城过程中的先行、先试、综合配套改革机遇更大,意见中对上海新试点的12项内容,都是浦东新区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率先展开尝试和创新,从而确立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中的重要核心地位。P
 
 
 
陆红军简介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国际人力资源发展跨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历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员测评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分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人力资源发展跨文化研究协会主席。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与进修。在国内外出版《人力资源发展与评价,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人员测评工程》、《知识经济:从人力资本跨入智力资本》、《金融中心与金融危机》、《人才评价中心》等多部著作。1988年获联合国组织等颁发人力资源发展杰出成就奖。
浦东写字楼

下一篇:浦东五大机遇承载历史使命
上一篇:迪士尼项目谈判获突破 关联产业投资冷热有别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联系浦东写字楼网   |    浦东写字楼网留言中心   |    浦东写字楼网经纪人招聘   |    公司注册咨询   |   
版权所有:浦东写字楼网-浦东办公楼网 联系电话:021-58561198 传真号码:021-58561198
Email:hqsc888@hotmail.com沪ICP备09072254号-8公安备案号:31011502009041
社保代缴公司 上海浦东写字楼/浦东办公楼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