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中国行 聚焦张江
科技中国行 聚焦张江
http://www.pudongoffice.com 浦东写字楼网-浦东办公楼网   来源:浦东写字楼   2009-8-13 4:01:15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径在哪里?政府如何营造创业创新环境?这些问号仍然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难题。

  张江是个突破口。十年前的今天,上海市委、市政府针对高新园区过于分散,各种资源零落,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决定采用“聚焦”张江的方式,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发挥优势,集成突破,加速发展。

  聚焦张江十年磨一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政策聚焦、财力聚焦、人才聚焦”的政策引导下,遵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一项项力度空前的创新举措频频推出,使张江闪烁出了“特区之光”。在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各个环节里,他们用十年的历练,积累了颇可借鉴的经验。

  在聚焦张江十周年前夕,本报派出报道组赴张江采访,追寻黄浦江东畔这片农田巨变的轨迹,聆听创业者们的酸甜苦辣,感受张江与世界互动的气息,分享张江人创新发展的沸腾生活。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聚焦张江》、《跨越张江》、《孵化张江》三篇通讯,以张江为例,和读者一起寻求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的诸多答案。

  荸荠,俗称地栗,当年张江盛产荸荠,后被称荸荠村。

  1992年的张江,尽管挂上了高新区的牌子,也不过是一个区区小镇。新铺的道路纵横交错,高楼忽然间拔地而起,但在夜幕降临后,张江仍然寂寞一片。

  陶伟昌,曾于2000年5月就任张江镇镇长,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挂牌8年之后全镇的财政收入“也就是只有吃饭的钱”。

  然而,10年之后的今天,张江已是今非昔比,远非当年无名的小镇,也不单单是地理意义上的浦东张江园区,而是涵盖一区六园的上海高新区,更是名扬海外的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最有希望的“种子选手”。

  浦东开发“八百壮士”之一的刘小龙,与从浦西渡江而来者,共同见证了黄浦江东畔这片广袤阡陌的农田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亲历了张江崛起的日日夜夜,目睹了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其他资源置换的全过程,感受到在充满财富机会与技术创新活动的背后,涌动着怎样特殊的金融资本——风险资本。

  从冷寂到亮丽,从预热到沸腾,“聚焦”10年,10年“聚焦”,张江发生了什么?

  聚变:政策迸发巨大能量

  这并非一个容易回答的命题——

  10年间,张江日新月异,连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会常常“迷失”在这片不断获得新生的土地上:今天这里架起一座桥,明天那里新修一条路;

  10年间,这里汇聚了一批世界著名公司及研发中心,数以万计的海归人才蜂拥而至;

  10年间,这里崛起了IC设计、软件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风险投资者……

  APEC会议召开,2010年世博会落户,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入驻,使得上海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张江,乘势而上,在中国最大的商海里,任意游弋,日益洋溢出强者的气息。

  这又是张江人人都能给出答案的命题——

  因为“聚焦”。

  以往,各类科技园区分散上海,千头万绪,各自为政,统一管理的缺失,资源的散落,加之彼此间的非正常竞争,使科技产业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局面。其时,不仅仅于上海,在全国各地,各个园区,各个角落,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类似“成长的烦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火炬”的点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声音俨然海浪一般,翻涌着,澎湃着,唤醒了大江南北无以计数的创业者和执政者。

  而此时的张江却静悄悄。

  在1992年成为国家高新区后,因为找不到合理的产业布局,这里一直停留在当年的乡镇水平。无论周围的苏锡常、南京、杭州,还是深圳、西安、厦门、中关村,早已聚集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成为资源洼地。

  守着上海这块大蛋糕,张江当何去何从?

  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表示,上海将集中力量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成申城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

  在浦东开发的滚滚热浪中,“聚焦张江”的“集结号”终于吹响。

  这是先行先试的号角——

  “改革总得有人有地方率先突破。”“试错了也不怕,我们可以再改回来……”

  2000年1月5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简称“十九条”),张江园区从此成为“政策特区”。

  于是,包括公交线路、地铁、要素市场、中介机构、大学分部、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迅速向张江集结;

  于是,市区有关部门授权张江,张江的事情在张江办结;

  于是,他们明确要求提高入驻企业的技术含量,以培育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为主要目标……

  千难万险,千锤百炼,“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政策聚焦、财力聚焦、人才聚焦,把一项项力度空前的创新举措推向“张江”。这里不乏传奇,历经繁华的上海滩,在世纪之交开始了新的传奇。在其背后,是政策支持、机制体制的创新以及对于资本、市场、技术的渴求。

  这是资源集聚的号角——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30%。在政府强势主导的浦东开发带动下,在“聚焦张江”的激励下,证券、期货、产权、黄金等重要资本市场集聚上海。时至今日,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50%。随之而来的,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在张江迅速集聚、迅速提升着。

  有人称,在白纸上绘图,对于后发的张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相比漕河泾,张江起步较晚,统筹规划“大张江”注定并非一帆风顺,何况还有紫竹高新园区等民营符号的注入。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大张江”,还是“小张江”,都深深打上了政府决策的烙印,从而可以举上海之力,借鉴其他高新区的得失,合理规划自己的产业布局。

  相比头破血流的蛮干,张江少走了多少弯路?

  张江通过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软件增值服务平台、生物医药外包平台等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先后建立,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纷纷涌入……

  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张江人,忽然生出如此疑惑:只长荸荠和庄稼的地方,怎么一下子成了“香饽饽”?那些喝了洋墨水、怀揣大把钞票的城里人,怎么着了魔似地闯来?

  原来,上海是“海”,张江有“江”。在中国最大的商海里,政府的各种资源的聚焦,市场的运作,使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迅速成为热门词汇,且一发而不可收,直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1999年10月29日,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区正式开工;2000年3月18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上海浦东软件园开园;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的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落户……

  有数据统计,在“聚焦”的两年内,张江各项经济指标超过开园8年的总和。

  “我当时就预感到,张江会是浦东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时隔10年,已是张江功能区管委会主任的陶伟昌,眼中全然不似当年的悲壮,“张江镇是当时22个镇里发展相对较好的,上面给了很多政策,两次市领导小组会议来听取情况,区里对张江开发的态度、强度和力度,都显而易见……”

  这是一个时代的创举。在没有路的荒芜之地走出了一条路。即便是陶伟昌,张江的亲历者和建设者,对于聚焦之后的发展,也难言预料——

  在这里,诞生了亚洲首颗2G/2.5G/GSM/GPRS多媒体基带一体化架构基带单芯片、世界首颗基于TD—SCDMA的3G标准双模多频芯片;在这里,中国集成电路与国际主流技术的差距从三代以上缩小到了一代;在这里,一家公司申报了9个一类抗体新药,而全国累计审批的抗体药物一共只有14个……

  一只“看得见的手”和一只“看不见的手”,张江的枯与荣、退与进,随着“十里洋场”演绎着的“上海模式”,从17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日渐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无论是本土企业,海归企业,还是国际巨头,都开始大踏步进军张江,大手臂拥抱张江。

  聚集:产业与智慧的碰撞

  “是事实逼迫我们必须迎接挑战。”借用弗兰克·席尔马赫尔在《纽约时报》上为德国工人接受再培训的一句话,无论张江、上海,还是整个中国,都必须迎接挑战。

  在我们的玩具、衣服、鞋帽,占领国外低端市场的同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领域,我们无一例外地败下阵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无数企业家高喊着“狼来了”,无法“与狼共舞”,更别提自己做狼。

  张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百年前就已是东亚金融中心的上海的怀抱里,张江不拘于一时的得失,而能静下心来,将产业、技术、市场融为一体,在激情与智慧中,找寻发展路径,甚至培养自己的“狼群”。

  “大概5年前,张江高科地铁站一直是空荡荡的,没多少乘客。如今,每逢周五下班,每个入闸口前都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场面极其壮观。”一个名为“百地通”的论坛上,有网友如是描述。

  这般人气,是设计者没有预想到的——取代上海老城区杨浦的五角场而成为2号线终点的张江高科站,从2000年6月通车开始,迅速成为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日均客流最大的车站之一,每日进站客流超过5万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是奋斗在张江的上班族。

  谁能想象,昔日的滩涂之地,如今本科学历以上占56%,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专家105人,归国留学人员达6000多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归潮”试探性地登陆我国;新世纪开始,满怀雄心壮志的海归,更是浩浩荡荡地出现在地平线上。美国移民局的一项调查证实,2000年由美国回流的中国留学生达15000人……

  张江无疑是幸运的。从“被聚焦”开始,即赶上了这样的机遇。利用“聚焦”的各种政策优势,张江进行着创新人才的历史性集结与储备。

  落实张江“小千人计划”。作为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张江重点引进主导产业领域拥有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具有丰富商业运作经验的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实现人才培训规模化。张江创新学院根植于张江园区的高科技产业和企业,把隶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培训业作为产业来扶植和培育。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累计培训近25000人次。

  美国、加拿大、日本……海归者的大量落户,为张江带来技术、资金、理念、信息等等,并聚集人气。人气即商气。在万千期待、万千聚焦的背后,显而易见的是,这里已成为现代因素的汇聚地。

  即便是农业,也开始出现专攻科研的“农博士”当上“老板”的现象。一如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从最早引进国外温室大棚起步,到如今规划5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这里的出口蔬菜亮出了品牌,生物技术成为后十年发展的新亮点。甚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新疆克拉玛依介绍孙桥,“那里的无土栽培技术比较好”。

  聚焦张江,以产业链引智,以服务引智。张江无疑又是睿智的。

  “我们到上海考察选址时,上海市市长、主管科技的副市长全都在,当即拍板带去张江选地,并且表明说我们想要哪块土地都可以。”中芯国际一位高管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

  作为张江引进的第一家产业巨头,中芯国际的一期投资就高达15亿美元,是张江IC产业链的发端。为了争取到这一“巨无霸”项目,上至市领导,下至招商人员都被动员了起来。

  这样的“全员上阵”并不是虚张声势,反而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扎堆效应”。

  聚焦张江,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两大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引进,张江迅速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配套服务完整、拥有120多家企业的产业链,并由此吸引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团队。更关键的是,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纷纷向这里靠拢。

  “我们公司原来在浦西,2004年选址时,张江只是诸多选择中的一个,许多园区都有看似非常诱惑的条件,而且从招商条件来讲,张江几乎是最不优惠的,我们最终选择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距离客户越近越好。”作为安集微电子公司CEO,王淑敏很乐意阐述她与张江的渊源。

  企业越聚越多,档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张江在被聚焦的同时,也进行着自身的跨越。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非一日可以见效。

  与以往相比,在日趋平坦的世界里,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更快更易失去某个领域的比较优势。

  特别是资本逐利的本性,更将我国全球制造业链条末端“制造中心”的脆弱地位显示得淋漓尽致。外商一旦发现成本更低的地方,会毫不犹豫舍弃这里,转投别处。

  有媒体报道,缤特力总裁康人杰,曾计划在2010年前将苏州工厂总投资扩至1亿美元。但是,金融危机不但打消了扩张念头,而且促使其放弃低附加值的制造部门,转向专注研发。位于山东潍坊的民企歌尔声学承接了苏州工厂转移的全部制造订单,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蓝牙耳机工厂。

  山东之外呢?更有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等。在不厌其烦却又难以控制的进出转换中,我国往往只能引入二三流技术,或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

  苏州市财政局在一份题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外资利用质量的思考》的内部报告中提及,苏州全市90%高新技术产品来自于外企,但80%的外企属加工配套型企业,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只是众多产业链中微小的部分。

  相比苏州,以及无锡、常州、南京乃至其他城市,上海和张江,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就像多年前人们戏称的“冒险者的乐园”。

  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成中国主板市场,以及银行市场、外汇交易中心、期货交易所等,各类专业金融处理机构大批落户上海。在拥有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跑得最快的磁悬浮列车之后,上海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更宏伟的目标:2020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相对完善的市场,多样的金融资本,催生了张江的勃勃生机,并演绎跌宕起伏的创业创新创意壮剧,从而使得安居长三角的著名跨国公司,往往把技术中心、研发机构、测试中心等放在张江。

  “聚焦”中的张江,在产业、理念、服务方面,迅速与国际接轨。刘小龙把聚焦张江概括为“三个链条”: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

  这里,不仅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更拥有开放的思维。张江把自己的根和须延伸到国外,第一时间跟踪国际动态,并与国内的成本、市场优势对接;

  这里,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却拥有汇聚企业的魅力。张江把分散的企业通过产业链条镶嵌起来。单是针对手机,就已积聚了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手机整机研发、手机软件设计、手机游戏开发等完整的产业链;

  这里,远离繁华的市区,却有着优质的服务。张江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市场开发培训,提供企业间相互交往的平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配套服务……

  聚川为江,聚江为海。张江人敞开胸怀,在“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里,在周到细致的全方位的集成服务里,使激情、资金、技术、市场环环相扣。透过这些链条编织的图景,黄浦江畔跳脱恣肆的张江,已经向着世界尽情奔跑。

  聚合:政府与资本的双重推力

  灯火闪烁,车流穿梭,迤逦而来的黄浦江在这里拐了一个近90度的大弯,留下了一片突出的冲积滩地,与浦江之西曾享誉中外的远东金融中心——外滩金融街隔江相望。这里就是陆家嘴。

  作为我国唯一被批准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开发区,陆家嘴已吸引了5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在此落户,其中外资银行就达28家之多,包括世界著名的花旗银行、富士银行和汇丰银行。

  鳞次栉比的高楼,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弥散缠绕在这些直插云霄的庞然大物和黄浦江上升腾的雾气中的,正是资本的味道,穿越上海百年金融中心的历史。

  然而,对于聚集在张江的近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资本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7年,郝春华和丈夫马明从日本归国,决定在张江一搏。

  尽管带有专利,但由于缺少资金和合适的商业模式,仅仅10个月的市场开发,他们创办的明博医药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就陷入危机。积蓄填了进去,甚至要向亲友借款维持。此后的半年里,夫妻二人四处找钱。

  对于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一切并非容易。

  “一早去花市买回大捧的花,然后挤着公交车去教人插花。”提起那段日子,郝春华眼眶有些湿润,创业的艰辛让这位曾经的日本皇室插花师不得不收藏起从前的精致与浪漫。

  这样的艰难,是张江的决策者们已然洞悉的。

  从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历程,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再到聚焦张江10年,从政府决策,到政策导向,再到利益驱动,我们回顾与梳理:科研—开发—生产联合基地。一般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实施的863计划和火炬计划,构成了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推进器;如今看来,仅仅有863计划和火炬计划是难以创造出今日张江的辉煌的。

  “聚焦张江”战略中明确提出:“面对大规模建设和高强度投入,要充分发挥上海的金融优势,加强对张江的金融服务。”“张江开发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解决,即各级政府投资、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利用、境外资金引入。”“要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园区内企业的发展资金问题。”

  一则,政府扶持和引导资金。

  从2001年到2007年,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从9250万元已上升至50200万元,扩容5倍多,其中70%投在张江;2006年底,浦东新区在全国推出首个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浦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2007年,首期投资规模为10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张江汉世纪创投基金”正式启动……

  一则,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

  张江集团、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住房置业担保等共同设立的张江企业易贷通,仅仅1年,授信或放贷额9850万元。作为上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一,十方股东共同投资1亿元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底开业以来已支持71家中小企业。

  “我永远记得2008年3月21日,公司获得了100万元救命钱。再晚两个月,公司可能就倒闭了。”郝春华口中的“救命钱”就源自张江集团。

  “1999年我们到张江时,这里的建筑还很少,项目小,创业者的团队很不成熟,投资只有依靠政府的强力引导。”上海浦东创业投资公司副总裁陈峰见证了张江的变迁,“以前是项目自己来找我们。如今,随着越来越多风投公司的进入,我们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得自己一步一步去丈量园区的土地了。”

  随着“聚焦”战略后大批优秀企业的进驻和政府基金的撬动引导,嗅觉最为灵敏的风险投资家们蜂拥而至。

  “我们在浦西最贵的写字楼呆了5年,2008年3月,搬来了张江。”在张江科苑路的创新园里,朱璘告诉记者,专注于中早期投资的戈壁合伙人公司不仅投资了园区内一家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更将一家传媒企业带进了张江。

  至此,也许我们应该寻找到张江成功的又一个答案——

  从“腾笼换鸟”到拓宽融资渠道,张江之变,向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传递着“欢迎”的信号。

  面对张江的发展面临软硬约束,土地有限、产业特色不鲜明、创新要素互动不充分、核心竞争力相对欠缺等等,上海市科委秘书长徐美华说,如果“撒胡椒面”使用专项资金,将收效甚微;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是当务之急。

  根据张江发展初步方案,专项资金将不再沿用惯常的作法,即对某个企业、某个单项技术研发的支持,而偏重于支持可同时为园区内各企业使用的创新平台、公共设施的建设。

  正是“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之间保持的动态合作协调,资本与政府的双重助推,为张江高效快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背靠着长三角广阔的制造业基地,紧紧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潮、风险投资热、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等时机,在“聚焦”的10年里,张江不再是那个无名的小镇,更是成为中国的张江,世界的张江。

  “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开始在中国高新区中不胫而走,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日本的筑波则在张江屡屡被提及。张江,直接或间接拉动着上海,拉动着长三角,甚至更多。而与世界接轨,创造世界一流园区,是聚焦张江的既定目标,尽管并非遥远,但是艰难的跨越仍在等待着张江前行……


 

 

              浦东写字楼


下一篇:迪士尼项目谈判获突破 关联产业投资冷热有别
上一篇:浦东发展应有新的起点、新的高度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联系浦东写字楼网   |    浦东写字楼网留言中心   |    浦东写字楼网经纪人招聘   |    公司注册咨询   |   
版权所有:浦东写字楼网-浦东办公楼网 联系电话:021-58561198 传真号码:021-58561198
Email:hqsc888@hotmail.com沪ICP备09072254号-8公安备案号:31011502009041
社保代缴公司 上海浦东写字楼/浦东办公楼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