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造就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
——访浦东新区党校副教授徐全勇博士
转型:浦东唯一的选择
记者: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经济转型,是区委区政府对浦东下一步发展提出的重要任务。请您结合浦东实际,谈谈浦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徐全勇:从区域经济阶段来看,浦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经济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作为。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的,目前浦东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62%,低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70%的标准,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较粗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势在必行。经济学中有一条边际效益递减的基本规律,即一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必须及时调整政策,促进经济转型,否则,不但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够维持,还有可能陷入经济长期低迷的泥潭。
国内外大量的区域经济发展事实无不验证了这个规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东南亚发展模式,去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曾于1994年在《外交》上发表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论文,认为东南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创造什么“奇迹”,他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大量的高额储蓄所提供的资本和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所提供的劳动力投入基础上,而不是靠生产率的提高的基础上,如果不及时实行经济转型,经济发展速度注定会跌落的。三年之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危机表面上是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是其实体经济进入了低迷时期,是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从国内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享誉全国“苏南模式”在保持了几年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九十年代后,其发展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当中疲病显现。在痛定思痛以后,苏南地区调整了发展战略,于是有了 “新苏南模式”的产生。另外,“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也都在努力增加经济发展技术含量,提升产业和城市层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因此,浦东转变依靠大规模投资来支撑的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经济转型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从浦东承担的国家战略历史任务来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经济转型,才能够加快实现目标。浦东要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发挥核心功能作用,更好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载体。但是,浦东与国际大都市的差距巨大。首先,从经济总量上看,2008年浦东的GDP只有3150亿人民币,不足500亿美元,而纽约的GDP超过8000亿美元,东京也超过5000亿美元。由于经济实力的局限,浦东作为中心城市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不够。其次,浦东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发挥大都市核心功能的作用缺乏产业支撑。纽约、东京等城市的第三产业都在80%以上,而浦东只有53%多。特别是这些国际大都市集聚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金融资本巨头和资本市场等等高端服务业,这些高端服务业是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化经济当中发挥枢纽作用的产业基础。所以浦东只有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促进“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的尽快形成,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那么,如何实现经济转型?浦东实现经济转型的路径应该是怎样的?
徐全勇:浦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至少有“三条路径”:一是加快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二元复合竞争优势,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高端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人居环境,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浦东的集聚与藕荷,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转型:充满机遇和挑战
记者:事实上,19年来,在浦东开发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调整结构、实现转型的要求。您认为目前浦东实现经济转型的难度在哪里,瓶颈是什么?
徐全勇:浦东实现经济转型目前确实存在一些瓶颈:第一,浦东的商务成本不断攀升。2007年,浦东的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为6097元/平方米,涨幅达31%;均价是苏州的 4.6倍,杭州的5.6倍;昆山的9.2倍瓶颈。第二,浦东缺乏重量级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和大学。总体上看,浦东的区域创新体系中缺乏在主导产业上引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重量级创新企业,缺乏在科学研究上领先世界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因此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够强,示范和带动作用不够显著。第三,我国行政性分割依然严重,对浦东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作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考核机制下,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行政壁垒,阻碍了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通,人为地把市场细碎化。这对浦东这样的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非常不利,举个例子说,外地一些制造业为了利用浦东中心城市的优势,希望将总部或者分部迁移到浦东,但是当地政府极力利用各种手段加以挽留,这给浦东发展和集聚现代服务业带来了人为的障碍。
记者: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就是抓住了全球产业大转移中的机遇,就是一次成功的“转型”。您认为目前浦东实现经济转型,创造新的辉煌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
徐全勇:当前浦东实现经济转型面临着较好的机遇。首先,在国家层面,为了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早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入本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推进经济转型,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并制定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次,在上海市层面,市委、市政府对浦东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和新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浦东要在加快实施“四个率先”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推进“四个中心”中发挥核心功能作用,并全力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市委、市政府去年下放了浦东7个方面11项事权,全面激发浦东改革开放的活力,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再次,在区域层面,长江三角洲加快推进联动发展,为浦东担当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快车道。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在制定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这些措施将有力推进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将有利于浦东在更大的范围增强要素和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利于引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总部,江浙两地工业基地有利于跨国公司把长三角纳入其全球供应链管理之中,为浦东引入跨国公司总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浦东要抓住机遇、克服瓶颈,率先实现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造就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既要紧紧围绕“三个聚焦”(即重点转变政府职能、促进金融发展和推动自主创新),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又要发挥改革的“综合配套”特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制度创新多种手段,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率先建立经济转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转型:浦东发展现代服务的优势
记者:区委要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为优先、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您有何看法?对于浦东来说,发展现代服务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发展现代服务业浦东的优势在哪里?
徐全勇:一方面浦东的地域空间不大,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商务成本较高,区域资源的要素禀赋决定了浦东不能够以大规模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必须把消耗土地、资源少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浦东“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城市功能决定了必须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浦东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浦东位于世界少有的黄金水道——长江航线和我国沿海航线的出海口,这个区位曾经是上海成为大都市的决定因素。经过多年的建设,浦东的经济地理区位条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深水港、航空港等以及与之相连公路网、铁路网的建设,更加提高了浦东与国内外联系的便捷性。这种无可比拟的区位条件提供了浦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平台。二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优势。中央、上海市把许多服务业相关的改革开放置于浦东试验,这使得浦东获得了发展服务业的先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三是“世博”带动作用。“世博”园区未来将成为上海会展业的核心区,并带动与之相关的办公、商业、娱乐、休闲旅游业的集聚。四是经济基础的优势。浦东经过19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现代服务业基础相当扎实。浦东已经形成了上海市的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浦东新区集聚了中外资金融机构近493家,占全市81.6%以上,跨国公司总部184家,占全市52.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556.8万标箱,占全市60%。初步形成了银行、外汇、保险、证券、期货、基金、信托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将使浦东获得进一步发展先发优势。
记者:自主创新是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推进经济转型的战略要求,您认为发挥张江在浦东经济中的“引擎”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全勇:浦东转变经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张江在浦东经济中的“引擎”作用,其核心是张江要形成我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高地,并发挥对浦东、上海乃至全国上海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因此,张江的“引擎”作用绝不能够用传统的GDP总量来衡量,其衡量标准我认为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专利授权的总量和质量;二是风险投资和其他科技金融资本的集聚度;三是创新人才的数量;四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将要)上市企业数量;五是在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先进标准创制等方面体现的创新实力。
转型:浦东要形成产业复合优势
记者:浦东实现经济转型,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形成浦东的产业复合优势。请您解读一下什么是产业复合优势?如何形成浦东的产业复合优势?
徐全勇:在区域产业系统中,二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产业“复合优势”。一方面,第二产业的发展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克拉克定理表明,区域的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的结构演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创造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提高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现代制度经济学较好地解释了第三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原因,第三产业发展的首要功能是为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批发贸易、金融、合同、律师、会计等服务,这些服务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二三产业的复合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产业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日本学者宫泽健一最先从企业组织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把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称为产业“复合效应”。
浦东目前处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局面,特别是信息产业、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浦东的主导产业,具有激发产业复合效应良好基础。为了充分发挥产业复合优势,浦东应该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手抓,同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二三产业中的推广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