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政架构
1990年的春天,中国的一位老人向世界打出了一张王牌——浦东开发开放。
那年年初乱云飞渡,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国内稳定以及国际关系方面同时遭遇严重困难。这种“三碰头”的严重局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
老人认为“发展”是此时的关键,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视线越过层层迷雾,穿透历史和未来,转向了上海东部那片土地,崭新的思路已形成:浦东开发开放要成为一项跨世纪国家战略。酷爱桥牌的邓小平打了一个比方:“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春天的阳光照亮了浦江之东的土地,也照亮了上海的锦绣未来。
浦东从此沧桑巨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一张面向世界的王牌。
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浦东从一开始就大胆探索,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首先进行改革。浦东在全国最早进行了“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实践。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政府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大部门制度,党政机构所有职能局仅有10个,全部人员编制800名,是上海其他区机构的1/3,人员的2/3。后来由于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了一些部门,南汇划入浦东前也仅有13个部门,1000名公务员,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是全国最精简的。与浦东的局长们交谈,常听他们说“换频道”一词,因为他们一个局长往往对接市政府几个部门,有时候一天内向几个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报告内容、对话方式、言语风格都要相应调整。
“小政府、大社会”,还意味着,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事,减;不需要政府掌的“权”,放;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务,转。浦东的社会组织是中国最发达的。比如乐群社工服务社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社工组织,罗山市民会馆是中国第一个市民会馆。此外,浦东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第一套社工职业标准。
开放现代服务业
1995年3月,一批专家、学者30余人在浦东川沙一家宾馆里,“头脑风暴”三天三夜,最终形成了一份报告,提交中央,请求浦东在服务贸易领域对外资先行先试开放。
其时浦东开发开放建设者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浦东的下一轮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回忆道,“专家们讨论认为,应该发展以金融业为首的现代服务业。”但那时,中国改革开放最初只是制造业对外开放,服务业不对外开放,浦东如能率先开放,这将是一个突破。
1995年4月18日,朱镕基到浦东来视察,看到了那份经过三天三夜讨论出来的请示报告,极为满意,当即作了批示,便形成了后来的国务院“61号文件”。
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建议中央允许浦东新区在服务贸易等领域对外资开放,先行先试。包括:一、允许外资银行在浦东试营人民币业务;二、允许在浦东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三、允许在浦东设立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四、允许内地其他省份的外贸公司到浦东设立子公司;五、在外高桥保税区实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
这个文件奠定了浦东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浦东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的大幕也随之掀起。
当时有关部门规定外资银行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61号文件”出台后,允许外资银行在浦东进行经营人民币试点,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杨周彝认为,致力于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这是浦东开发开放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我国加入世贸前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探索,对全国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发生在浦东的先行先试,也是中国进入WTO前夜的预演。而这场预演让浦东再—次站在了新一轮改革开放前沿。
试点综合配套改革
2005年6月21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二。新华社一则电讯稿使浦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浦东将在中国改革进程中三个最艰难的地方实现“三个变”——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那时,向中央申请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不止浦东一家,还有深圳、天津滨海新区等。但中央又一次把机遇给了浦东。2005年的初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这年正好是浦东开发开放走过15年之后,浦东以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特殊身份开始了下一个15年。与以往以政策优惠为主不同的是,国家这次更重视浦东自己体制创新的作用——浦东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问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随后,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陆续出台。国家外汇局批准浦东首家试点美元、欧元、英镑等15个币种的特许兑换业务;率先设立成长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率先建立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自主创新的投资体制;率先探索“以设计公司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新模式”、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为生产性企业对待;率先试点生物医药材料检验检疫新模式、缩短审批时间、缩减审批范围;率先出台海关新十条;率先试点进口无纸化通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整合、强化口岸中转功能……
记得当年浦东向中央申请成为试点区时的理由是,积累经验,以点促面,为有效解决改革中的共性问题提供范本;另一方面,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区域范围内。而现在,浦东的许多的改革举措都已成为样本推广到全市乃至全国。
开辟“两个中心”主战场
2009年4月,走过近20年的浦东要再创辉煌。于是,党中央、国务院把目光投向浦东——宣布批准上海建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浦东是核心功能区。随后,又批准上海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浦东的区域面积整整扩大了一倍。
“两区合并”后,浦东不仅拥有着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张江四大传统国家级开发区,又增加了洋山保税港区、上海临港新城等正在快速发展的新的国家重要产业集聚区,如虎添翼。
改革创新,再次成为浦东的主旋律。南汇划入浦东前,原浦东计入机构个数的政府工作部门为13个,是上海其他区县的二分之一左右。新浦东到底应该设置多少个政府部门?在区级机构改革方案制订之初,浦东首先考虑的就是要适应大区域特点,坚决守住两条线:一条是水平线,政府尽可能地小;一条是垂直线,管理层面尽可能地扁平。在对机构进行设置时,曾有过若干备选方案,一类备选方案中委办局的数量少于20个,一类备选方案则超过20。现在的方案是19个,体现了浦东坚持“小政府”管理体制的决心。
浦东的区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机构有增有减,增加的是需要政府更多承担起的责任,不能简单地看数字多少。而且改革是一个过程,一些领导班子的人选在今后适当机会通过公开选拔、内部竞争上岗等方式,选人用人,择优配强。
更远的目标已经提出,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计划用10年时间到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地区生产总值占上海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真正成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枢纽。
时间正在实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的战略:“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