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
中芯国际 (HK:00981)最新价:0.40 - 0 0%行情走势 公司新闻 大行评级筹建先进技术研究院 重塑上海“先进制造业”
“太阳能产业要注重在国内的应用。”江上舟告诉本报记者,他认为,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对于上海而言非常重要。
作为上海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产业的主推人之一,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促成了上海新能源产业的新发展。
他透露,以前政府下属研究机构做了很多研究,但转化不太行。“我们正在酝酿筹建先进技术研究院。”
近日,在上海一处幽静的法式办公楼里,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重塑上海“先进制造业”
《21世纪》: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6+3”计划包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是否表明上海重新重视先进制造业了?
江上舟:的确,以前至少一些专家认为上海应该只搞服务业,不应该搞制造业。现在的情况是,上海制造业只有40%的比例了,服务业是60%。应该看到,60%的比例并非服务业发展特别快,而是因为制造业的萎缩造成的。
我认为,制造业对于上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次5月份国务院对上海定位除了“两个中心”外,也确认了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在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起到重要作用。
上海发展制造业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在设备、人才、技术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产业定位上,应该来说,上海在制造业上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大飞机、重大成套装备、半导体技术(光电、光伏、二极管等)、软件产业、新能源产业等。
《21世纪》:高新产业技术化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搞,上海的优势何在?您认为,上海尤其需要改善哪方面要素来提高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转化率?
江上舟:人才和研究体制上,上海仍需要继续改善。上海的研究所培养人才做得比较多,但在技术研发上较少。
现在提创新型国家,做起来有挑战,比如在创造力问题、体制问题上都要改变。现在的研究所,很多有能力的人都从研究所跳到民营企业去了,而且研究所就搞些培训班赚钱,出现了一些问题。
以前政府下属研究机构做了很多研究,但转化不太行。我们正在酝酿筹建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加坡、日本、韩国都有这种类似的机构。
在科技转化上,还要发挥社会的作用,而政府则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完成人才培养的“七通一平”。比如,一个研究所为社会服务多少,政府则提供配套多少资金。而我们的一些研究所,都是政府全资养着,不是根据其对社会贡献度来配套资金。
上海太阳能产业
以应用和光热为突破口
《21世纪》:上海将新能源的突破口放在太阳能上面,但太阳能领域也有很多种技术,上海主打光热的理由何在,注重太阳能应用是否也是策略之一?
江上舟:现在上海市发改委正在做上海市太阳能发展规划,包括光伏、光热等。
光电技术已很成熟,大规模发展应用了,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在发达国家上都得到了承认。
光热的应用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以前有塔式等基本形式,成本虽然比光电低很多,但比煤发电要高。现在上海有一家公司在光热方面有重大突破,和煤发电成本基本差不多,而相比较,煤发电在经济上、环境上付出了代价。
这种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正在测试中),其技术特征是将光变成热储藏起来用于发电。其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并具有用水少和零占地的特点。
这个可以广泛应用于替代传统能源领域,如工商业建筑制冷取暖、工业用热、大型发电厂及海水淡化等。这点是光电技术所没有的,光电没有办法储存。
就上海而言,我们在光伏发展的关键技术上起了个早,却赶了个晚集。上海一家上市公司都没有,而中国至少有10多家上市光电企业。上海从今年开始,抓新能源,高度重视。
应该说,历史上,我们在以前的几次科技革命中都是跟在人家后面,现在新能源革命,我们很多方面都是和国外同步,甚至领先,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新科技革命的机会。
《21世纪》:目前外界质疑太阳能产业过剩的声音也比较强,比如说“两头在外”,那在应用上如何突破两头在外的现象?
江上舟:我们国家在太阳能生产上是大国,居世界首位,但在应用上比较弱。第一个原因是成本比较高。
第二个原因是观念问题,这个是主要问题。太阳能的扩展应用在国内主要依靠于政府财政补贴,更是取决于其在政府财政补贴优先排序中的排名。有人会认为是否有这种急迫性去发展新能源,认为现在大规模利用财政进行补贴会影响自身的发展,会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所以,很少人把低碳发展、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难得的机遇。
不少专家讲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过剩,而且中国的核心技术在外,自己搞初加工,市场也在外,而国外需求也相对减少,外部萎缩,上网电价还没解决。事实上,在中国尚未真正开始应用太阳能和太阳能发电上网时,说太阳能产业过剩为时尚早。
以前太阳能在国内更多是试验应用,现在要大规模推广应用。从上海说,从政府的公共工程开始,所有财政支持的新建公共建筑,例如行政、教育、体育、医疗、交通等必须尽可能多地采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热系统;在世博会进一步扩大太阳能使用范围;尽快开启酝酿已久的十万住宅屋顶计划;尽早启动崇明生态岛建设,深化崇明岛规划,在2020年以前将崇明岛建成以太阳能为主的零碳排放岛;平改坡工程必须限期与太阳能结合等。
促进外来企业的投资热情
《21世纪》:有声音指出,在传统国企主导下,上海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缓慢,您认为应如何激发外来投资的积极性?
江上舟:现在上海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外来投资也比较积极。我们开过两次太阳能会议,都是外来企业参加的,俞书记亲自参加了这两次会议。
现在上海对外来企业非常欢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特别能为新能源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一大批新能源企业的总部要过来上海。
事实上,上海新能源产业以前主导发展的是国有企业,发展起来是比较慢。80年代就开始搞新能源产业,但搞到现在技术也不是很先进。
国有企业应该在垄断行业发展,或者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困难期间做一些收购,而不是在竞争性行业发展。有钱的话应该用于提高社会保障。
比如比亚迪从做电池到做汽车转化得特别快,这种民营机制就很灵活。
在新兴产业领域,搞股份制度,鼓励民企进入,这样就没有什么国企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