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克服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如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让我们走进我国几个科研基地、科技服务平台,近距离观察科技平台如何成为企业创新的支点。
寻找“石油植物”
种质资源库引导新型产业发展
初秋时节,昆明北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高立志教授和他的研究组正在对大叶茶和油茶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希望将来培育出的新品种能集大叶茶、云南山茶和油茶的优点于一身,做到叶能做茶、花能观赏、籽能榨油。
高立志教授任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由中央政府、云南省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目前,资源库已收集保存了4000余种27072份种子和6178号(份)DNA材料及相应的凭证标本和数据信息。
“我们不仅仅只是做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研究,也希望通过科技创新,使我们的研究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为解决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全球性重大难题,高立志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木本油料植物中选择一些油脂成分跟石油类似的“石油植物”(比如麻风树),开展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的研发。“生物质液体燃料的研究和开发是目前最急需的,也是替代石油资源的最可能途径。”高立志说。
亚洲算得最快的“大脑”
计算“魔方”助推企业创新
在上海,全亚洲算得最快的“大脑”———超级计算机“魔方”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已顺利运行两个多月。国产大飞机、电动车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项目,成为“魔方”的受益者。
“理论、试验和计算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三大支柱,而超级计算机则是高端计算能力的支撑:既可以对物理现象仿真和模拟、对复杂数据分析,也可以用于产品设计时复杂的计算”,上海超算中心副主任袁俊介绍说。
上海超算中心成立于2000年,初始的“神威I号”只应用于少数高端用户。2004年引进“曙光4000A”后,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我国自行研制的支线飞机ARJ21—700精密的设计,汽车自主研发时用来模拟的“撞车”……但是,面对日益庞大的需求,每秒运行10万亿次的“曙光4000A”时时处于饱和状态。对客户而言,排队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上海超算中心一直采取公益化方式运营,它向客户收取的费用甚至都无法平衡电费支出,政府的财政投入已成功转化为支撑自主创新的输血管。”袁俊说,通过公共服务模式,企业只要租用CPU芯片,并按使用时间付费。与自己购买研发设备相比,省下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公共服务平台
成为科技资源集散中心
在上海,除了有“魔方”、上海光源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为企业研发快马加鞭外,还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则显得较为“平民化”,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被誉为“科研114”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覆盖上海市的科技资源集散中心。开通5年来,服务平台盘活了价值近50亿元的涵盖各领域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注册用户数达到20.3万,累计服务量849.6万次,仅今年上半年服务量就达近350万次,已超过2008年的全年服务量。
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企业,购置科研设备对于公司来说负担很重。张江药谷平台提供的仪器和测试服务,为公司省下了150万元经费。董事长谢天培深有感触地说:“药谷平台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刻给了极大帮助,省下流动资金,企业就能专注产品开发,而使用药谷平台的仪器设备,政府还给企业返回30%补贴。”